内容页搜索

 一、思本桥

说明: 01 027

图12-3 思本桥

思本桥又名思汾桥,位于同兴村,跨潦浜。南宋宝祐年间(12531258)里人叶茵建。是全市保存最完善、最古老的拱桥。19954月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单孔拱形桥,东西走向。桥全长22.5米,宽1.8米,桥面长5.4米,略呈弧形,桥跨度9米,矢高4.5米,其矢跨正好为12,拱圈呈半圆形。桥面呈弧形,南北两侧有乳然纹,拱圈以分节并列法砌置,桥身皆用武康石砌成,桥面平面为八字形。该桥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和架桥技术。在桥东西两边斜坡和桥面北侧,用三块大型的条石衔接,条石每块长为4.4米,宽0.73米。两侧石条则凿成阶沿,与相并石阶高低宽狭一致。如此构造,不仅能显示其形体特色,更能保护整座桥梁免致坡侧倾斜,起到极好的固定作用,所以至今虽未经修葺仍保存完好。现两旁遍披青藤枝蔓,微露半轨桥孔,屹立在盈盈绿水之上。

二、永寿桥

永寿桥,俗称栅桥,位于栅桥村。初建无考,清光绪五年(1879)重建。单孔石拱,圈顶龙门石刻有“鱼水和谐”图案,桥石刻有荷花图案,拱圈顶部有“重建永寿桥”匾额。桥墩两侧各有桥联和建造年代石刻,东南向为“南联叶泽渔歌晚,西接庞湖塔影浮”,西北向为“光绪五年岁次己卯荷月旦,同里保婴局募捐重建”。桥长20.6米,宽2.82米,矢高3.65米,跨度6.85米。现桥残损严重,栏石不存。

说明: 23永寿桥

图12-4 永寿桥

三、大兴桥

大兴桥俗称大江桥,位于栅桥村,初建无考,民国2年(1913)吴江沈敦本等捐资重建。拱形单孔,桥长16.6米,桥面宽2.4米,桥堍宽2.82米,矢高3.9米,跨度6.4米。金刚墙有少数青石外,其余均由花岗岩构筑。圈顶中部龙门石有“双龙戏珠”图案,桥面有圆形莲花石刻图案,桥东西侧拱圈顶部各有一方“重建大兴桥”眉额,桥墩东西两侧有“吴江沈敦本、敦震、敦厚捐建”“中华民国二年冬十月 日立”字样阳刻。今此桥桥台残损,眉石残缺,栏石不存,桥阶脱落,已出现裂缝。

四、渡船桥

渡船桥又名西津桥,位于厍浜村。该桥南北走向,拱形石桥,初建无考。明代,被列入“同里八景”,称“西津晚渡”。崇祯年间,里人陈元善重建渡船庵后,又重建此桥。清代,曾几度修缮。19867月,移位改建成水泥平桥。

说明: 4渡船桥

图12-5 渡船桥(1945年摄)

五、快风阁

快风阁又名文昌阁,在庞山湖西南湖畔(今庞山村)。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),知县冯任受邑绅邀请,载酒泛舟至庞山湖畔,对湖平如镜、远山如黛的景色赞叹不已,说若在此建文昌阁,县内科第将会兴旺。于是捐俸建文昌阁,又名快风阁。阁柱铭联“快哉风与庶民共,今夫山一拳石多”。邑绅又在阁旁建冯公书院。崇祯十年(1637),知县唐阶泰整修文昌阁。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)正月十五日夜,阁遭雷击而毁。六十年,僧广成募捐重建。雍正四年(1726)进行修葺。民国年间已不存。

六、清庙庵

清庙庵,位于栅桥村。初建无考,光绪年间重修,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,有大小庙房27间,庭中有一棵几百年的牡丹。每逢花开季节,各地游人络绎不绝。1958年,为建学校,清庙庵被拆除。

七、百婆庵

百婆庵俗称塔婆庵,位于厍浜村。元大德年间12971307)建。清咸丰十年1860,太平天国曾以小部队佯攻百婆庵牵制清军兵力,而主力部队从九里湖登陆攻克同里。今废。

八、西渡船庵

西渡船庵位于厍浜村,始建于明洪武三年(1370),嘉庆五年(1526)一度改为社坛,清乾隆九年(1744)增建关圣帝君祠,三十七年募建山门,筑石岸。在庵西侧数米处有明崇祯年间续修的西津桥,东百余米处为玉清洞真观。古习俗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火德星君诞辰时,同里各街坊分别募资唱堂名、戏,斋供火神菩萨,祈求降福消灾。同时,集合各行业救火会的水龙,进行喷射竞赛。首站即在渡船庵前举行。是时,庵前人山人海,十多支龙头交相喷射,各显神通。观众偶遭水淋,也不嗔不怪,反谓“有进水”,讨个好彩头。“试龙”结束,即转移至玉清洞真观前驳岸,再次竞射,然后结束。新中国成立初,水龙竞射的风俗依然存在,但渡船庵早已冷落破败,“大跃进”时期庵被拆,今已无遗踪可寻。

说明: 4 渡船庵

图12-6 西渡船庵

九、西皈庵

西皈庵位于同兴村碧字圩,宋淳熙中僧人明庵建。明景泰六年1455) 僧人文聪修,崇祯间募建佛殿。西皈以西,为大片低洼水田及湖塘,广袤无垠,坦荡如砥。夕阳西坠时,极目远眺,风光无限。该庵曾于明代被定为续八景之“西皈夕照”。今废。

十、徐灵胎墓

徐灵胎墓位于凌益村。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)迁葬于此。1958年古墓被毁,1963年重修,立碑一块,碑上用楷书阴刻“清名医徐灵胎墓”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时,徐墓遭到严重破坏,牌坊、墓碑被毁。1984年,重修墓地,扩为1400平方米,建石牌坊,雕刻墓主自作的墓联:“满山芳草仙人药,一经清风处士坟”、“魄返九原,满腹经纶埋地下;书传四海,万世利济在人间”。并修筑墓道,添封土。墓高2.3米,直径10米。19954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说明: 20067142858326

图12-7 徐灵胎墓

徐灵胎(16931771),松陵镇人,名大椿,一名大业,晚号洄溪老人。清代名医。自幼天资聪慧,诗书之外,诸子百家以及刀剑武技,无所不精,曾两度协助地方专修水利,卓有成效。因家人接连患病而故,徐灵胎开始潜心学习医术,终于成为一代名医。 乾隆二十四年(1759),徐灵胎奉诏入京,任太医院供奉,但徐氏不慕京都繁华,一心向往田园恬淡。遂告老回乡,自号洄溪老人,过着采药行医、济世利民的自在日子。乾隆三十六年十月,79岁的徐灵胎第二次奉诏入京。他自知此去也许就再也不能回来,但君命不得违抗。于是在儿子徐燨的陪伴下,携一具空棺,带病赴京。到京三日,徐灵胎客死他乡。徐燨扶柩南归,将父亲葬于越来溪,乾隆五十七年迁葬于今址。

十一、垂虹遗迹

垂虹桥位于松陵镇东门外,原名往桥,俗称长桥,跨太湖通往京杭运河及吴淞江的隘口,初建于北宋庆历八年(1048),为石墩木桥,全长200丈,用木料万计,桥中央加宽建一座楼阁,匾曰“垂虹”,两堍各建一亭均匾“利往”。 因桥形环如半月,长若垂虹,故名垂虹桥。南宋德祐元年(1275)毁于兵乱,同年重建为85孔,元大德八年(1304)增至99孔。元泰定二年(1325)改建为连拱石桥,62孔,长1300多尺,中有三大孔可通大船。桥两堍立汇泽”“底定两亭,并镇以石狮。明永乐二年(1404)改砖砌桥面,翼以层栏。明成化、清康熙及嘉庆年间几经修缮。至民国4年(1915),桥堍两亭、石狮、桥面栏板已无存,桥孔亦半陷陆地,环以庐舍,仅存44孔。1952年稍加整修,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196752日夜,桥大部分塌毁。之后,桥石陆续被运走,剩余被埋入土中。

说明: http://files2.wuwenhua.com/forum/201012/23/191153lx0l858b8xd54gxg.jpg

图12-8 垂虹遗迹(2003年摄)

1982年,县粮食局建房挖地基时挖出垂虹桥西端遗迹七孔半,县文管部门随即加以保护,19867月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,1996年,由吴江经济开发区和市文化局进行复原性大修,同时建垂虹遗迹公园。2002年,因修建垂虹路又挖出垂虹桥东端遗迹10孔,并加以修复。20066月,再次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十二、苏嘉铁路桥

说明: 苏嘉铁路桥墩

图12-9 苏嘉铁路桥墩遗迹(2008年摄)

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),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就提出修筑苏(州)嘉(兴)铁路的设想。民国18年(1929),孙中山在《建国方略》的《实业计划》中提出:“……霍山芜湖苏州嘉兴(铁路)线:此线自霍山起……过苏州后,转而南,至沪杭线上之嘉兴……”由于种种原因,苏嘉铁路的修筑至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放到议事日程上。民国21年,“一·二八”事变后,国民党政府被迫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《淞沪停战协定》,将上海划为非军事区,规定中国政府不得在上海至苏州、昆山一带驻军,同时不准中国军队在上海过境。而上海是华东的重要铁路枢纽,这样的规定无疑是切断中国的军运路线,并削弱当时首都南京东翼的防御。对此,国民党政府为贯通京沪线(今沪宁线,下同)与沪杭甬线这两条铁路,便重拾旧议,于民国242月开始修筑苏嘉铁路。民国254月下旬,全线工程基本竣工,由于处于水网地区,桥梁涵洞多达99座,由北向南依次编号。

民国25715日,苏嘉铁路正式运行,全长72千米(吴江境内长47千米),设苏州、相门、吴江、八坼、平望、盛泽、王江泾、嘉兴等八个站。苏嘉铁路开通后,不仅在国防上起较大作用,而且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。

民国26年,“八·一三”淞沪抗战爆发后不久,日军出动大批飞机对该线进行轰炸,数座大桥被炸毁,平望火车站则成为一片废墟。全线职工白天躲避空袭,黄昏进行抢修,以保证午夜军车顺利通过。115日,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,直扑中国军队的侧背。9日,日军沿大运河北上抢占盛泽史家浜苏嘉铁路75号、76号桥,是日,盛泽镇陷落。另一路日军由浙江西塘经黎里于14日进犯平望。18日,吴江陷落。翌日,苏州、嘉兴同落敌手。至此,苏嘉铁路全线被日军占领。

日本侵略军占领苏嘉铁路后,遭到沿线军民的奋起抗击。日本侵略军寇为保持铁路畅通,在沿线架设电网,并在各车站和重要桥梁边上建造碉堡炮楼,驻扎铁道警备队(盛泽群铁村尚存的有苏嘉铁路75号桥炮楼于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)。

民国333月,日本侵略军为掠夺金属等战略物资,打出“协助”伪江苏省政府“收集金属”的旗号,拆除苏嘉铁路全线钢轨,使这条未满十年历史的铁路从此消失。

现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有苏嘉铁路遗址多处,有两处桥墩位于云龙桥南北两侧,北侧一处在彻浦港上,是苏嘉铁路38号桥的钢筋混凝土桥墩,长4.7米,宽6.2米,桥墩间距5.5米。南侧一处桥墩在白龙桥港上,是苏嘉铁路的40号桥墩,各长5.6米,宽6.5米,桥墩间距9.2米。200812月,两个桥墩被列入第五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
另有227省道南七里桥桥西的河道中尚存苏嘉铁路23号桥,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涵洞,是目前全线仅存的涵洞,长6.8米。

十三、庞山湖农场瞭望楼

民国2225年(19331936),围垦庞山湖,成立“模范灌溉庞山实验场”,俗称庞山湖农场。农场分3个耕作区,共有耕地8700余亩,其中300亩为试验田,其余均雇工包种。出于维护农场安全的需要,在建场初始便建造一座瞭望楼。该楼为单间三层,呈正方形,由青砖、水泥等材料构筑。第三层曾设铜钟一架,为员工作息报时所用,四周墙壁均设有枪眼。现一至三层墙体完好,三层以上的女儿墙毁于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。庞山湖农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,至今大都己无踪迹,仅存该瞭望楼仍矗立在庞北村。有诗曰:笠泽之滨多沼地,农田万亩现平湖。沧桑巨变无踪迹,唯有高楼忆荻芦。